【J. Med. Chem.】突破肿瘤治疗瓶颈:P-类似物实现精准成像与高效光动力治疗
总结
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以人工基因P为基础的准内源光敏剂,通过理论计算探讨了它们在荧光成像和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双光子激发的光动力疗法中,这些光敏剂展现了显著的红移吸收峰、高效的两光子吸收截面、高的荧光效率以及高量子产率的三重态,能够通过类型I和II反应生成ROS,为实验合成多功能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摘要
研究团队基于人工核苷基P,通过环扩展和氧原子/硫原子的修饰,合成了一系列准内源型的光敏剂(P-类似物)。这些P-类似物在结构上保持了必要的嘌呤结构和共面特性,对于光动力疗法(PDT)的应用展现了优异的光吸收、有效的内 IC和ISC过程、长的三重态寿命以及优异的光稳定性。研究发现,这些P-类似物在600-900nm的光疗窗口内具有有效的两光子吸收(TPA)特性,并且TPA截面远高于已报告的其他紫外基团和临床使用的光敏剂。
研究还揭示了P-类似物在荧光成像和PDT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计算,发现P-类似物在单光子吸收和双光子激发下均能产生显著的红移,并且具有亮的荧光特性,这使得它们能够用于肿瘤的荧光成像。此外,研究还讨论了光敏剂生成ROS的两种机制:类型I和II。在类型I机制中,光敏剂通过电子转移生成超氧根离子(O2•(−)),而在类型II机制中,则通过能量转移生成单лет氧气(1O2)。计算结果表明,所有的P-类似物都能满足类型II机制的能量转移条件,而P-ethOA、P-ethTA、P-OMeOA和P-OMeTA还能通过电子转移参与类型I机制。
最终,研究提出了P-ethOA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光敏剂,它不仅能够实现荧光成像,还能通过双光子激发的PDT进行治疗,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特异性和效率,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观点
光敏剂的设计与优化
研究团队通过对人工核苷基P的结构修饰,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双重功能的准内源型光敏剂,这些光敏剂在结构上保持了与自然核苷基相似的特性,同时在光吸收和荧光成像方面表现出色。
荧光成像与光动力疗法的综合应用:
- P-类似物能够在荧光成像中实现肿瘤的局部化,并在PDT中通过生成ROS来治疗肿瘤,这一特性使得它们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两光子吸收的优势:
- P-类似物在两光子吸收(TPA)方面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其TPA截面远高于已知的紫外基团和临床使用的光敏剂,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更深的组织层次实现选择性激发。
ROS生成机制的理论探讨:
- 研究详细探讨了光敏剂通过类型I(电子转移)和类型II(能量转移)机制生成ROS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计算验证了P-类似物在这两种机制中的应用潜力。
P-ethOA的双重功能:
- 特别指出P-ethOA在所有设计的光敏剂中表现出色,它不仅具有高效的荧光和ISC过程,还能够通过两种ROS生成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被提出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光敏剂。
参考文献
Jiang, W.; Liu, H.; Zhang, J.; Yang, J.; Wang, P. A NIR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Tricyanofuran for the Detection of β-Galactosidase in Living Ovarian Tumor Cells and in Vivo.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4, 153, 107926. https://doi.org/10.1016/j.bioorg.2024.1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