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光探测效率提高了四十倍,3%萘二酰亚胺参杂有效优化光诱导电荷分离效率
总结
这篇文章研究了通过层状生长法制备的含电子给体和受体的金属-有机框架(MOF)薄膜,用于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研究发现,当受体掺杂浓度仅为3%时,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最佳,比传统的给体-MOF薄膜提高了40倍。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光诱导电荷分离中有机薄膜的应用,特别是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提高电荷分离效率方面的优势。研究者们通过在高度有序的单块MOF薄膜中掺入给体和受体萘二酰亚胺(NDI),通过调整NDI受体连接体的浓度,显著提升了电荷分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当受体浓度仅为3%时,实现了四十倍光电检测效率提升。这一意外行为通过SURMOFs的明确晶体结构得到理论分析支持。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者识别了受体的双重效应:在高浓度时,受体抑制了不希望的电荷载流子复合,但也降低了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这项研究为通过调整给体-受体比例优化MOF薄膜的光电性能提供了新策略,并为高性能光电器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详细研究结果
1. 材料制备与表征:
研究者们制备了基于NDI的给体-受体MOF薄膜,并通过层状生长法(SURMOFs)在功能化基底上生长。
通过调整NDI受体连接体的浓度,研究了不同掺杂比例对光电性能的影响。
2. 光电性能测试:
- 实验发现,当受体掺杂浓度为3%时,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性能最佳,实现了高光电开关比和探测度。
-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和发射光谱测试,研究了薄膜的光物理性质。
3. 理论计算与模拟:
-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动力学蒙特卡洛(KMC)模拟,研究了给体-受体界面的电荷转移过程。
- 分析了受体浓度对电荷载流子复合和迁移率的影响,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光电性能变化。
4. 器件性能优化:
- 研究了不同受体浓度下,MOF薄膜在光电探测器中的性能,包括光电流开关比和探测度。
- 发现低受体浓度有利于提高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这归因于有效的给体-受体相互作用和距离分离的电荷转移。
参考文献
Xu, Z.; Chandresh, A.; Mauri, A.; Esmaeilpour, M.; Monnier, V.; Odobel, F.; Heinke, L.; Wenzel, W.; Kozlowska, M.; Diring, S.; Haldar, R.; Wöll, C. Regulated Charge Transfer in Donor‐Accepto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ly‐Sensitive Photodetectors.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14526.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