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ngew. Chem.】室温下 75.18 ms 的寿命,余辉超过 1.5 秒,新型圆偏振荧光材料助力高级防伪

简介

本研究通过逐步配体工程,成功实现了具有圆偏振荧光(CPL)和长余辉发光(LPL)特性的 Cu 8 笼状簇,这是首次在铜簇中同时展示 CPL 和 LPL 特性。研究强调了表面配体在塑造所需发光特性方面的重要性。

image.png

摘要

铜簇因其多样的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本研究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具有笼状结构的 Cu 8 簇,通过逐步配体工程策略逐步引入圆偏振荧光(CPL)和长余辉发光(LPL)特性,成功合成了 R/S-Cu 8-Cl,这是首次同时展示 CPL 和 LPL 特性的铜簇。CPL 来源于手性炔基配体诱导的手性金属核,而 LPL 则归因于氯修饰三苯基膦的固有特性,在配体后仍保持并改进。包含 Cu 8 簇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在室温下显示出高达 75.18 ms 的寿命,并且余辉超过 1.5 秒,标志着迄今为止分子铜簇基材料中最长的发光寿命。此外,R/S-Cu 8-Cl 展示了依赖激发的发光和 UV 光开关下的发光变化,显示了其在高级防伪应用中的潜力。

image.png

研究结果与讨论

合成与结构

通常情况下,通过在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中反应 Cu (CH 3 CN) 4·BF 4、炔基配体和膦配体,并在过量的三乙胺和二苯基硅烷的存在下进行合成。所得产物为黄色固体,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然后过滤,层析后得到晶体。研究清楚展示了通过配体工程实现的结构进化。Cu 8-A 晶体中包含两个独立的簇分子单元,Cu 8 金属核由两个 Cu 4 单元组成,每个 Cu 4 单元形成压缩的四面体结构。研究还发现,通过引入手性配体 R/S-HL 2,成功合成了 R/S-Cu 8-H,而用氯代三苯基膦(TCPP)替代 TPP 配体,则得到具有 CPL 和 LPL 特性的 R/S-Cu 8-Cl。

image.png

image.png

光物理性质

实验表明,R/S-Cu 8-H 和 R/S-Cu 8-Cl 在溶液中的吸收特性相似,但在固态下由于分子间堆积,吸收光谱向低能方向延伸。理论计算表明,R/S-Cu 8-H 和 R/S-Cu 8-Cl 的吸收带主要来自于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和簇中心的跃迁(CC)。Cu 8-Cl 晶体在室温下显示橙色发光,具有约 610 nm 的最大发射波长,并在 77 K 下展示了明显的长余辉发光特性。其长余辉发光峰位于 525 nm,寿命为 15.16 ms(300 K)/109.76 ms(77 K),绝对量子产率分别为 15.63 %(300 K)和 45.20 %(77 K),是迄今为止最长的分子铜簇寿命。

image.png

防伪应用

Cu 8-Cl 展示的长余辉发光特性,使其在高级防伪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Cu 8-Cl 晶体在 UV 光照射下发出橙色光,UV 光关闭后保持发出绿色至黄绿色的余辉超过 1 秒,显著增强了其在防伪应用中的可见性和识别度。

结论

本研究通过配体工程成功合成了具有 CPL 和 LPL 特性的 Cu 8 笼状簇,显著提高了分子铜簇的发光寿命和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设计多功能簇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在防伪和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Zheng, H.; Li, Y.; Zhan, W.; Zhou, J.; Wu, G.; Zhang, C.; Sun, D.; Yang, Y. Integrating Circular Polarized Luminescence and 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in Cu8 Cage‐Like Clusters via Ligand Engineering.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423787.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