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信号增强3倍!“诱饵DNA”策略实现DNA探针在活细胞中稳定24小时的全新突破
🧬一、研究背景:DNA张力探针在细胞力学研究中的局限与挑战
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机械互作对于细胞粘附、迁移、分化及激活等行为具有关键作用,这些过程统称为机械转导(mechanotransduction)。为了揭示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开发了DNA张力探针(molecular tension probes),可在单分子层面、pN力敏感的尺度上,实时探测细胞产生的机械应力。
DNA探针常结合RGD等粘附配体,通过FRET、荧光解猝灭、DNA-PAINT等方式,在受力发生时生成可视化信号。然而,在活细胞环境下,这些DNA探针极易被核酸酶(DNases)降解:
- 降解会快速终止探针功能,使实验时间受限;
- 更糟糕的是,探针被降解时的荧光信号会被误解为“力作用”,产生大量假阳性信号。
这两个问题极大限制了DNA张力探针在长期细胞力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关键策略:以“诱饵DNA”吸引核酸酶保护真实探针
为克服上述难题,研究者提出一种全新策略——添加“诱饵DNA”:
含义:向实验体系中加入大量未修饰的双链DNA,作为“诱饵”吸引DNase,与探针竞争结合,大幅延缓目标DNA的降解速度。
相比于改造DNA结构(如引入PNA、左旋DNA、PS修饰等昂贵方法),此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 可直接与现有探针体系兼容;
- 无需结构改造与额外标定;
- 成本低廉,每次实验耗费不到1美元;
- 对细胞行为干扰小,适用于多种细胞系。
🧪三、“诱饵DNA”保护机制实验证明
📍1)自由悬浮探针的保护效果
- 被测探针:18 bp荧光标记双链DNA(Cy3/BHQ2体系)
- 降解环境:加入125 U/L DNase I
- 结果:
- 无诱饵DNA时:10分钟内完全降解;
- 添加2.5 μM诱饵DNA后:完整探针可稳定存在至少60分钟;
- 荧光信号强度显著减缓增长,表明假信号减少。
📍2)固化表面探针在细胞下的表现
- 细胞模型:乳腺癌细胞MDA-MB-231(高DNase表达)
- 涂层:玻璃表面修饰RGD配体与DNA探针
- 诱饵DNA浓度梯度:0、5、20、80 μM
- 观察时间:1、4、24小时
- 结果:
- 未添加时,1 h内即出现荧光虚假增强,24 h内信号几乎全部丧失;
- 添加80 μM诱饵DNA后,即使24 h仍能保持大部分探针活性;
- Confocal图像显示降解荧光“珊瑚状斑点”明显减少。
📸四、应用于张力成像系统中的验证:提升信噪比约3倍
🔧1)Tension Gauge Tether (TGT)系统保护:
- 原理:张力拉断双链DNA后荧光解猝灭产生信号;
- DNase降解也能产生“假信号”;
- 添加5 μM诱饵DNA后:
- 背景信号降低6倍;
- 实际张力信号强度提高,整体SNR提升约3倍;
- 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和可靠性。
🔧2)Hairpin张力探针(MB-PAINT)保护:
- 原理:力拉开发夹结构暴露结合位点→MB探针瞬时结合发光;
- 降解会导致背景漂白与信号误解;
- 实验比较:
- 无保护:1小时内背景荧光饱和,无法识别细节;
- 加入5 μM诱饵DNA后:保持清晰力信号,图像具备高分辨率。
🔬五、在TIRF成像与超分辨张力图像中的显著优化
- TIRF显微镜揭示:未保护时,背景区域单分子事件密集,干扰力学信息;
- 加入诱饵DNA后:
- 单分子信号更集中;
- 图像分辨率提升,细胞边界清晰可辨;
- 亮度分布双峰现象消失,表明“降解假信号”被有效抑制;
- 整体背景强度降低至原来1/2以下,定位精度显著提高。
🕒六、活细胞中24小时稳定性实现
- 实验关键测试:
- 加入80 μM诱饵DNA,孵育乳腺癌细胞24小时;
- 控组探针全部降解,细胞脱落;
- 诱饵组细胞保持粘附,探针活性保存;
- 成像清晰,信噪比保持与1 h时相当。
🧠七、机制原理与设计考量
- DNase偏好降解dsDNA,无序剪切碎片可作为二次诱饵;
- 使用48 bp无CpG双链DNA设计,防止TLR9免疫激活反应;
- 长度控制在免疫刺激阈值以下(<50 bp);
- 成本优势显著,远优于PNA、PS-DNA、L-DNA等修饰核酸(后者价格高达其200倍);
- 可按系统进行“诱饵序列”优化,未来支持个性化细胞环境防护设计。
🔮八、应用拓展与未来展望
- 不仅限于张力探针系统,还可应用于:
- DNA/RNA适配体(如SELEX产物)稳定;
- DNA纳米结构(如DNA-FRET钳)长期追踪;
- 动态微环境监测与活细胞荧光传感平台;
- 结合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柔性器件,可用于癌症监测、免疫分析、药物筛选;
- 若每日补充诱饵DNA,还可进一步延展至48小时甚至更长实验周期。
✨结语:简单策略,惊人效果
本研究首次证明,加入仅5–80 μM的“诱饵DNA”,即可在不改变探针结构、不增加成本、无需复杂优化的前提下:
- 大幅延长探针稳定性(从1–2小时 → 超过24小时);
- 消除假信号、提升信噪比(最高达3倍);
- 推动DNA张力成像技术向长期、高精度、低干扰实验方向转型。
🎯这项技术以其通用性、成本效益与操作简便性,预示着DNA探针在未来活细胞力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商业转化潜力。
参考文献
Zhang, H.; Kim, S. H.; Li, I. T. S. Decoy DNA Protects Molecular Tension Probes from DNase Degrad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506590.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