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ngew.Chem】40分钟内精准识别活性病原体:一项颠覆性植物病害诊断技术来了!

在现代农业面临病原体频发、农药滥用和生态退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快速、精准、现场可操作的植物病害诊断,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近日,Hu等人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BioCrastics的生物发光CRISPR-Craspase诊断技术,能够在40分钟内直接检测植物样本中的活性病原体,准确率高达97.5%,为精准农业和病害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image.png


一、背景:植物病害诊断的瓶颈

传统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主要包括:

  • 表型检测:如肉眼观察、光谱成像等,操作简便但无法识别潜伏感染或区分近缘病原种类。
  • 分子检测:如PCR、免疫检测等,虽具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依赖核酸提取和扩增,操作复杂,难以现场应用。

尤其是核酸检测方法,常因植物组织中存在色素、酚类等干扰物质而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且扩增过程易受污染,限制了其在田间的推广。


二、技术突破:BioCrastics的核心原理

BioCrastics技术的核心在于:

  • 利用CRISPR III-E系统中的RNA激活蛋白酶Craspase(Cas7-11/Csx29),识别病原体特异性RNA。
  • 通过裂解融合的荧光素酶底物SNLuc-Csx30,触发生物发光反应。
  • 实现无需核酸提取和扩增的直接检测,灵敏度达皮克级别。

image.png

该系统通过酶级联放大机制,能在粗提植物样本中识别病原体RNA,避免了传统荧光或比色法易受背景干扰的问题。

image.png


三、性能验证: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可现场操作

研究团队以小麦条锈病病原Puccinia striiformis为模型,验证了BioCrastics的性能:

  • 检测时间:从样本处理到结果输出仅需40分钟。
  • 灵敏度:可检测低至0.1%的活性病原比例。
  • 特异性:通过crRNA设计,可识别单碱基突变,区分抗药性菌株。
  • 准确率:在40份田间样本中,BioCrastics与qPCR结果一致率达97.5%,其中灵敏度100%,特异性95%。

image.png

此外,该技术还成功检测了水稻稻瘟病病原Magnaporthe oryzae和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


四、工程优化:提升灵敏度与动态范围

为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研究者对Craspase系统进行了蛋白工程改造:

  • 底物优化:通过截短Csx30蛋白,提高裂解效率,灵敏度提升67.6%。
  • 酶体改造:构建失去cis裂解活性的dCas7-11,增强trans裂解能力,灵敏度提升13倍。
  • 组合策略:同时使用Cas7-11与dCas7-11靶向不同RNA位点,实现灵敏度与动态范围的双重优化。

image.png

这些改造使BioCrastics在保持高灵敏度的同时,具备更广的定量检测能力,媲美传统核酸扩增法。


五、现场应用:无需仪器,手机即可读数

BioCrastics的设计充分考虑田间应用需求:

image.png

  • 样本处理:仅需石英砂研磨,无需离心或纯化。
  • 检测设备:无需光源和滤光片的便携式生物发光检测器,可由电池供电。
  • 数据读取:配套手机App即可读取发光信号,实现快速诊断。

相比Cas12a或Cas13a等CRISPR检测方法,BioCrastics在操作简便性、检测时间和现场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image.png


六、前瞻意义:精准农业的关键工具

BioCrastics不仅能早期识别病原体,还能区分活性与非活性病原,解决了PCR检测中“死菌假阳性”的问题:

  • 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田间病原多为死亡状态,传统检测易误判风险。
  • BioCrastics通过RNA识别,仅对活性病原产生信号,支持更精准的病害风险评估。

这项技术为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作物产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七、结语: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分子诊断革命

BioCrastics的出现,标志着植物病害分子诊断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关键一步。其快速、精准、便携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未来农业病害管理的标准工具。随着更多病原靶点的开发和设备的普及,这项技术将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农业提供坚实保障。

想象一下,农民只需一部手机和一个小盒子,就能在田头判断是否需要喷药——这不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八、参考文献

Yipin Hu, Haohao Yan, Yong Zhang, Quanwei Yu, Ting Xue, Xinlei Zhang, Qingdong Zeng, Hao Yang, Xuhan Xia, Yuanhong Xu, Ruijie Deng, Jinghong Li,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508870.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