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Mater.】3倍亮度、15小时余辉:新型钛酸盐纳米探针开启肿瘤诊疗新时代
在精准医学和多模态成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家们正不断探索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的纳米平台。近日,张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Sn⁴⁺离子调控陷阱结构的Cr³⁺激活钛酸盐纳米磷光体(Na₀.₅Gd₀.₅TiO₃:Cr³⁺,Sn⁴⁺),不仅实现了3倍发光增强,还具备长达15小时的近红外余辉,展现出在肿瘤成像与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文章信息
📚文章标题:Sn4+-Mediated Trap Engineering in Cr3+-Activated Titanate Nanophosphors Enables Self-Sustained Multimodal Imaging and Combinatorial Oncotherapy 作者:Yuhua Wang等 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9657
一、背景:多模态成像与治疗的挑战
多模态成像技术(如MRI、CT、PET等)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高成本、复杂操作和辐射风险限制了广泛应用。相比之下,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因其高分辨率、深组织穿透力和低自发荧光,成为理想的光学成像手段。然而,传统光学探针存在以下问题:
- 发光波长多集中于可见光区域,穿透力差;
- 粒径大、生物相容性差;
- 需持续紫外激发,存在光毒性;
- 多数材料仅支持单一成像模式,难以实现多模态诊断。
因此,开发具备长余辉、近红外发光、可多次激发且兼具治疗功能的新型纳米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二、材料设计:Sn⁴⁺调控陷阱结构,提升发光性能
研究团队合成了Na₀.₅Gd₀.₅TiO₃:Cr³⁺,Sn⁴⁺纳米磷光体,采用Sn⁴⁺离子掺杂调控晶体陷阱结构,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光学性能:
- 发光强度提升3倍:在最佳掺杂浓度(2.2% Sn⁴⁺)下,Cr³⁺的近红外发光强度显著增强;
- 余辉时间延长至15小时:在365 nm紫外激发后,材料可持续发光超过半天;
- 陷阱深度调控:Sn⁴⁺引入新的陷阱能级(396 K),增强电子捕获能力,延长余辉寿命;
- 多波长激发能力:材料可在365 nm、405 nm、650 nm等多种波长下充能,适应不同生物环境。
通过热释光(TL)和XPS分析,研究者证实Sn⁴⁺掺杂引发氧空位增加,形成多种陷阱态,有效提升发光效率和持续时间。
三、纳米化与表面修饰:实现生物成像与药物递送
为适应生物应用,研究团队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粒径约100 nm的纳米磷光体(LPLNPs-NGTOCS),并进行SiO₂包覆处理,赋予以下功能:
- 增强生物相容性:SiO₂包覆降低表面缺陷,提升细胞摄取率;
- 稳定性强:在Hank’s液中浸泡7天后,发光强度仍保持77%以上;
- 药物负载能力:SiO₂多孔结构可负载光敏剂Ce6或化疗药物DOX,实现光动力或化疗功能;
- 多模态成像:材料具备近红外余辉、980 nm光激发发光及Gd³⁺赋予的MRI能力。
四、生物实验验证:成像清晰,治疗有效
在小鼠体内实验中,LPLNPs-NGTOCS展现出优异的成像与治疗性能:
- 体内成像持续2.5小时以上:经365 nm或405 nm光激发后,材料在黑暗中持续发光,便于长时间追踪;
- 980 nm激光激发响应迅速:适用于深部组织光热治疗;
- 抗菌与抗肿瘤效果显著:
- Ce6修饰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伤率达50%;
- DOX修饰后对甲状腺癌细胞杀伤率达50%,在3D肿瘤球模型中表现出强烈的解体效应。
此外,材料在细胞毒性、免疫原性、溶血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安全性,具备临床转化潜力。
五、结语:开启诊疗一体化新纪元
本研究通过Sn⁴⁺调控陷阱工程,成功构建了一种具备“3倍亮度、15小时余辉”的Cr³⁺激活钛酸盐纳米磷光体,不仅实现了多模态成像(NIRF、MRI、光激发),还具备精准药物递送与治疗功能。其优异的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与治疗效果,为未来肿瘤诊疗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纳米医学的赛道上,这一材料无疑是“发光”的新星。